2015年4月26日 星期日

台北市.建國北路聖瑪竇天主堂[1/2彌]

故事該從何說起?
有了!
堂誌(台北總教區網頁)記載:
『主曆1953年張希伯、李秀岩二位神父購日式房屋一棟,展開傳道工作,不數年, 信教者三百餘人,1960年改由魏欽一主持,籌建教堂;

1961年6月4日由田耕莘樞機主教舉行祝福禮。1965年王秀谷神父繼任主任,翌年改由馬文才神父主持,該堂教友約千餘人。』


明知趕不及,偏向聖堂行,途中穿越商圈,
路過市場。

於是來到巷口,心情很是緊張,因想著這趟大概只拍得外觀吧。

眼前這一幕,比中頭獎30億,更為雀躍,急忙回頭衝往超商換紙鈔。

甫進門,嗅著微酸,並挖掘一失修馬槽。

源頭發現!

不刻意照料的庭園中,覓得一疑似日據時代老石獅。

隱約洋溢著琴聲,彌撒已進入中場,進堂前仰望,聖神居高臨下。

先向天主認罪,此行心態輕佻的罪,成聖體聖血後,只見老神父各舉一爵,眼淚差點掉下,為何沒有輔祭,
領後,幸有一教友攙扶,得以上階回到祭台。

半場彌撒,就這麼結束,抓緊時間上工。

側著看,細節無遺。

兩座祭台花十分盡責。

花座還藏著雍容天使。

約櫃式圓聖體龕,披上雙色布巾。

古董洗禮池倚靠祭台角落,似乎也不那麼寂寞,聲明,這不是油畫。

祭台左側,另一辛酸畫面,眼見老神父趨前掏出袋中微薄奉獻,一個箭步上前:神父抱歉,我來遲了,雙手奉上心意。
神父笑著感激地接過:謝謝,現在都靠這個了。…

祭台左前,神父離場出口。

回頭望,剎那間覺得格局頗為雷同。

進堂第二道門,苦路竟隨一牆之隔石質樓梯,創意升冪。

老,卻堅固耐用。

右後,倚窗聖母敬禮。

舉頭聖神。

快和上主和好吧!

聖堂正後方,實為沉穩門板,已默默轉化為牆,掛有數幅聖畫,然而越看越像…。

隱藏其中的突兀現代十字苦像,第三次見了吧。

彷彿推開了,就再見千餘教友盛況。

沒想到除了宜蘭,台北也有。

沒見過的經文版本(復活期冊)&手抄歌本,彌足珍貴。

黝黑瘦天使手捧聖水取代裂十字。

入大門右轉即聖堂,看出來了嗎?長安堂的朋友們。

雖滄桑滿面容,但聖堂還是老的好,老的好...。

“沉穩門板”的另一面,還有機會再被推開嗎?

聖堂二樓外,若喇叭為聖堂所有,望主日總是響起進堂鐘聲,若非,則請別吵到神父起居安寧。

樓頂除了低調十字,尚表人口密集。

老神父即使不便久站,仍拄著助行器笑送教友離堂,一旁另有司琴、照顧起居的教友們。

老神父上下樓的好幫手。

神父已高齡八十有餘,對於我的來訪相當歡迎,除了沒有牙齒,表達算是清晰,唯思緒的時空些許移位,年幼時於北京教區學習,
後轉往義大利攻讀哲學、神學、法律,總是嚷嚷著時光飛逝,他自豪地說:在那個時候,聖堂可是這附近最高的建築。

陽光就這麼灑了,窗簾慌忙褪色,光陰寂寥,嘆復興路遙。

走吧!相約同去望個老彌撒!

聖堂地址:台北市中山區建國北路2段64巷25號。

3 則留言:

小德蘭 提到...

上週去國賓長春看金馬影展,吃完飯亂逛看到有天主堂,很興奮走去,看到門很老舊了,以為是廢棄的天主堂,有點難過,看了你的介紹,才知道還有神父支持著,有機會主日來望彌撒。謝謝您的用心記錄!

萬大路玫瑰堂教友 提到...

今天今天是小德蘭朝聖地九日敬禮的最後一天,巧遇一位聖瑪竇天主堂的姊妹,談到教堂要都更的事。這幾年已有幾個聖堂慶陸續完成修建,預祝聖瑪竇主堂修建工程順利完成。

Louise 提到...

謝謝你的分享。讓我得以回憶近四十年前曾經跟好友進出馬神父的教堂。今天搜尋當年地址時找到你拍的這些內部照片, 真的很感動。也很高興看到馬神父的照片。感激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