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

台北市.陽明山耶穌聖體堂[彌]


聖堂一角。
經昨天沈神父的殯葬彌撒後,今日除拜訪聖堂,順道一窺主徒會總會院之所在。
另,往年堂區例行舉辦的聖體遊行盛事,現雖暫停,但因總大獲好評,正籌劃復興。


熟悉的文化鳥牌。

重溫山的壯闊。

更勝老煙囪的絕景。

然而,擦肩而過不知多少回。

主日彌撒時間,已改為AM 08:30。

聖堂旁,聖母亭為群芳環繞。
暫且把腳步放慢
甚至將注意力下放腳邊,
細察萬物不同形式的美,
頓時,心滿意足矣。

佈告欄亮點。
社團簡介:
坐落在陽明山上的陽明天主堂,是弘道羊兒們愛的小窩,在這裡,我們分享彼此的歡笑,痛苦與哀傷,因著天主,我們相聚在一起,因著相同的信仰~~天主教,我們更加親近友愛彼此,這就是我們弘道社的精神~~~天主的愛,用愛陪伴每一個文化學子。就像幾根木材一起燃燒就光熱倍增,若將一根抽出,放在一旁,熱火就會熄滅,我們基督徒的關係也是一樣,要時時聚會。<你們不可停止聚會,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,倒要彼此勸勉,既知道那日子臨近,就更當如此> 聚會時間:每週二PM6:30~9:00 聚會地點:陽明山天主堂
〈資料來源:中國文化大學課外活動組〉

幾近純中式的聖堂,門口除古代傳說中不知名聖獸,另有一黃狗共同守護。

疑似老鐘的遺跡仍高掛著

"脊獸"現身。

進堂。

敬畏、孝愛、聰敏、剛毅、超見、明達、上智─聖神七恩。

正拍,看似平凡。

尚且先右視,
左視。

聖父─天地萬物的創造者。
聖子─最後的晚餐。
聖神則居中。

祭台苦像。
想當然耳(的樣貌)!聖體龕。
聖體燈也不遑多讓!

鏤空祭台,
與桌上聖燭。

宣講桌腳,似曾相似(見〝友誼教友中心〞)。

左右聖像─聖母媽媽,
與淨配大聖若瑟。

一旁骨董木櫃。

分離式跪墊,建議不使用為佳。

角落的堂區先祖牌位。

一缸聖水。

八角窗。

今日恰為主保節日。

彌撒後,弘道社新舊交接,並由羅神父覆手派遣。

走出戶外,距聖堂不遠處,主徒會總會院。

會祖─剛恒毅樞機(Celso Benigno Luigi Cardinal Costantini,1876年4月3日-1958年10月17日)。
會史:
首任駐華宗座代表剛恆毅總主教(日後陞為樞機)來華之初洞悉中國為文化古國,若不在思想上先讓人心服,便無法發揮福傳功能,而當時教會在中國雖有三百年歷史,卻都由外國人主持,因此無法落地生根,剛主教有鑑於此,便於1927年創立了主徒會。

1927年,剛恆毅在宣化城外購置了一個溪畔的山谷,興建一組中國式建築,準備在此創立中國神職修會,培育本籍神職人員。後來這裡成為主徒會的母院:愛瑪塢會院。1927年1月4日,教廷批准成立主徒會。隨後,主徒會在宣化代牧區正式成立,以文化傳教為使命,奉「宗徒之後」榮福童貞聖母為修會主保。

1948年,中國共產黨因國共內戰逐漸領有整個中國大陸,修院被迫解散,會士被捕或被害。主徒會在1949年將總會院遷往台北,在會士郭若石總主教所主持之台北總教區從事福傳工作,也到高雄、基隆興建聖堂。由於無法在中國大陸進行傳教工作,故主要以台灣及海外華人教友為服務對象。同時,選派會士先後至印尼和馬來西亞創辦學校和聖堂,展開為華僑服務的工作。服務區域遍布台灣、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、新加坡、加拿大、美國等地。

主徒會前期成員均為華裔會士,2010年,主徒會全體大會通過決議:「歡迎非華裔共同分享主徒會的神恩」,向所有種族開放。

主徒會現今的總會院位於陽明山。主徒會也在台灣興辦文教事業,如新北市新莊區的恆毅中學,及興辦台灣首個公教刊物《恆毅雙月刊》。

主徒會士中,計有三位成為主教,分別是郭若石(台北首任總主教)、裴尚德(北京總主教)和姜明遠(趙縣主教)。
〈摘自維基百科〉

繞至聖堂後方,準備前往共融地點。

門旁香爐。

發現另一聖體龕,
與另一對左右聖像,

以及聖保祿小聖像。

循熱鬧聲響下樓。

終於來到弘道社大本營。

窗外主徒會初學院靜靜坐落,實為修士的培育搖籃。

共融。

寫意。

聖堂地址:台北市華岡路2號。

沒有留言: